“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这是一个朴素、殷实的梦,而且不乏浪漫。做梦的人,是有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
24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农业部、湖南省委联合举办的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袁隆平把自己的这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他在报告中说:“但愿这个美梦早日成真,在我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
事实上,正如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办主任常立沙在报告会上介绍的,几十年来,袁隆平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2004年,超级杂交稻又实现了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面对“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老师是一位从田间走出来的人民科学家,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常立沙由衷地敬佩。
从城市走向农村,从书斋走向田野,从中国走向世界——袁隆平半个世纪的人生追梦历程中,酸辣苦甜、五味杂陈。
是什么支撑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承恕清楚地记得袁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
“我们单位的同事都知道,袁老师喜欢拉小提琴曲《行路难》。”周承恕说,“袁老师告诉我们,他之所以喜欢这首曲子,是因为这首曲子反映了科学道路的艰难,也是因为这首曲子能激励自己攻坚克难。”
行路难!在袁隆平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遇到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经受过滇南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挑战,面临过上千次的挫折和失败。“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义无反顾,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周承恕说大伙儿最佩服袁老师的,就是他为了杂交水稻事业,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毅力和决心。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俐曾经作为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几年时间与袁隆平和他的家人朝夕相处。在她的眼中,袁隆平“是一个普通的、本色的袁老师,一个心中有爱、淡泊名利的袁老师,一个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的袁老师,一个自由率性、乐观生活的袁老师”。
这是一句充满“袁氏特色”的话——“做一粒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的种子,自由地活着,人就这么简单!”唐俐说,“他让我们在学会进取的同时,更懂得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事业需要动力,而生命更需要活力!”
袁隆平自己则这样说:“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这些充满青春气息和力量的语言,激起了现场近800名听众的共鸣。
“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袁隆平响亮地向大家宣布。这个一生爱追梦的人,在77岁高龄时又给自己确定两个目标:一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为我国持续保证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二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重大贡献,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的话语让听众们倍感振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长期在袁隆平身边工作的周承恕给大家介绍了袁隆平书房里挂着的一首自题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